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992
本站讯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华诗词古今演变研讨会”6月13-14日在上海举行。中华诗词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大学(高雄)等高校专家与会,对中华诗词古今演变进行研讨。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们指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论述,研讨中华诗词古今演变,探讨其规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诗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作《中国诗体演变的累积性增长规律》的演讲,并担任评议人。
陈友康指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些文化激进主义者为了给新诗争得生存空间,宣称中国传统诗歌体式已经死亡,对传统诗体抨击之不遗余力,于是造成新旧诗的紧张、对立,乃至对抗,留下严重后遗症。这种偏激观点有违诗歌史事实,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对诗体发展规律进行厘清,以正确对待新旧诗体关系,促进汉语诗歌健康发展。
陈友康说,观察中国诗歌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诗体呈现累积性增长规律。一是中国古代诗体随历史发展而递增,呈现为累积性增加。从古到今,诗体不断增益丰富,卒抵于绚烂多姿,诸体竞陈。诗体的增加为中国诗歌发展拓展了路径,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从而使中国诗歌继长增高,不断开拓出新境界,不断积淀丰富,最后形成罕与伦比的诗歌大国。二是新诗体和原有诗体之间不构成取代关系,而是共存关系。各种诗体和平共处,各展所长,各有其用。诗体的增加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诗歌写作和诗歌欣赏的多元化需求。三是诗体的地位会随时代变化而升降,有些诗体与特定时代相适应而达到极盛,功能发挥得最好,时过境迁,它的显赫地位会丧失,但艺术上成熟的诗体不会彻底消亡,一旦定型,它会保持相对稳定。
陈友康认为,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中华文化出现复兴态势,旧体诗重新焕发生机。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机运面前,我们要遵循诗体发展规律,超越文化激端主义,包括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抱残守缺的保守主义,构建富于包容性的诗歌生态,形成多元化诗歌发展路径,推动汉语诗歌再创辉煌。“包容性的诗歌生态”主要是指诗歌界秉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改变新旧诗对立对抗的局面,让新旧诗不再“乱吵架”,平等对待新旧诗体,实现新旧诗体的“存异求同,彼此竞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分镳竞骋。
针对旧体诗词和新诗谁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争议,陈友康认为,新旧诗都能代表中华文化。只要是中国人写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体现中华风格、中华气派,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能感动人,不管新诗旧诗,都能代表中华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有门户之见、新旧之争。现当代诗歌史上,新诗人的国际影响更大,郭沫若、冯至、穆旦、艾青、北岛、舒婷、顾城、于坚等人的新诗都受到国际诗歌界瞩目,他们当然是代表中华文化的。古代诗词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精华,现代旧体诗词由于研究不够,经典化水平低,加上翻译的困难,国际影响反不如新诗。这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即使不被外国人理解,在偌大中国存在、传播,有很多人喜欢,表明它反映了中国人乃至华人的审美心理和当下文学需求,也是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办公室 罗建生)
上一篇:云南社院召开学术委员会对2015年工作调研课题进行立项评审 2015-06-15
下一篇:陈友康指出:律化是新诗的歧途 2015-06-15